礼赞新中国·奋进新巴中 | 文化传承与生态发展相结合 在印记变化中感知恩阳

发布日期:2019-06-13 09:40文章来源:四川新闻网·巴中新闻网浏览击量:

为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充分展示近年来巴中市经济社会等各项事业的发展成就,6月10日起,“美丽巴中”推出《礼赞新中国·奋进新巴中》专栏,敬请持续关注!今天,我们关注的是“四新恩阳”发展目标之一——建设“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的发展成就。    

提起恩阳,你会想到什么?是巴中第一个机场?是千年恩阳古镇?还是如诗如画的美丽乡村?……2013年6月恩阳新区成立之初,打造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便成为建设“四新恩阳”的发展方向之一。以此为落脚点,六年间,在经过古镇修复、生态打造等一系列举措后,这个曾经人口不足5万的普通小镇,早已蝶变成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活力新区,是实打实的“山水恩阳、绿色天堂”。  

一、让历史被触摸感知使古镇“重现”繁盛之景  

恩阳飞虹亭  

青瓦房、石板路、古街巷——走进恩阳区最具代表性、最具历史感的恩阳古镇,历史的气息便迎面而来。据史料记载,恩阳古称义阳,自南北朝置郡,迄今已有近1500余年历史,素有“小上海”之称,是米仓古道上最繁荣的古镇之一。在最辉煌的时侯,恩阳古镇共有37条古街,占地面积更是高达200万平方余米。历经千年岁月后,如今恩阳古镇不仅保存着近百万平方米古建筑群,有着红军留下的大量文物遗址,更具有民俗文化、巴文化等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丰富文化。尽管如此,在建区之前,这些文化资源却有些“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意味。

  

    “我从小就生活在古镇,但曾经的古镇并没有好多人气。”在谈及恩阳古镇的过往,居民向先生如此说到。为改变这一情况,新区成立之初,恩阳便投入资金1500万元,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在保持原始风貌的基础上,对古镇核心区进行修缮改造。后又投入资金2.6亿元,完成了北入口游客中心、市民广场等古镇拓展区配套设施建设。在古镇种种变化下,受其吸引前来游玩的游客也日渐增多。2018 年,恩阳古镇接待游客10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约3亿元。  

    尽管如此,要让历史文化成为恩阳一张响当当的名片,关于古镇的改造其实只是第一步。  

    “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使其得以传承,让历史被触摸感知。”如何做到这点呢?恩阳区恩阳古镇管委会副主任李晓忆告诉记者,在做好古镇开发利用的同时,对古镇历史文化的发掘与保护一直以来都是他们工作的重心。去年,以“古镇记忆”为核心,关于对古镇中80岁以上老人进行专题采访的工作开始实施,“通过他们的讲述,对古镇的建筑、各自家庭的传承发展等进行故事性的挖掘,让他们讲讲恩阳古镇曾经的繁华。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进行记录,让大家对恩阳的历史、恩阳的故事有所感悟。”  

在李晓忆看来,古镇的文化底蕴是毋庸置疑的,但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早在2002年恩阳古镇被确定为“四川省十大古镇”之一,但“留客难”一直是古镇在发展过程中必须正视的问题。究其原因,那就是古镇的商业业态不够丰富,文化展示还未形成聚合力,游客逛古镇往往是走马观花。  

    针对这一现象,李晓忆告诉记者,在发展规划中,古镇的核心区要最大限度保持原貌,但也会对一些大的院落作为景点打造,并鼓励老百姓自己发展商业或将房屋出租给商户,适当发展商业。为了“留客”,恩阳古镇还打算恢复鼎盛时期的业态,“比如姜市街原来是什么状态,我们给它恢复出来。当然不是说这条街大家都来卖姜,而是可以做生姜制品的展陈和销售,让大家感受历史上的繁盛之景。”  

    不仅仅是商业业态的“恢复”,据李晓忆介绍,在文化展示上,在古镇北入口出还将打造一个以巴中故事、恩阳印象、巴山乐章等篇章为主的巴文化创意产业园;西入口处则是以蜀道文化为主;而万寿宫在接下来还会进行常态化的川剧戏曲演出——“今年,我们还将请专家学者给古镇居民上课。我相信,每个居民都可以讲好古镇故事。还要鼓励他们打开心门、敞开院门、亮开嗓门,搞好环境卫生整治,让游客能感受到我们古镇的魅力,愿意留下来,还愿意再来。”在笑着说完自己的所思所想后,李晓忆的脸上充满了对未来古镇发展的憧憬。  

二、注重文化的挖掘、传承与保护通过市场化走出一条“生路”  

恩阳章怀山  

    古镇的历史文化是整个恩阳文化的缩影,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然而,打造生态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不仅仅需要在古镇发展、建设与保护上发力,更需要注意的是做好基础文化建设。  

    “自建区以来,我们既不断加强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还积极培育特色文艺队伍,挖掘地方文化。”恩阳区美术馆馆长晏陶告诉记者,为提高全区人民文化素养,相关部门不仅鼓励发展优秀演出队伍,同时还坚持做到每年进行上百场的送文化、送戏曲下乡活动。

  

    而在传统文化的保护上,为更好地传承和保护恩阳的古镇、非遗、民俗等文化,恩阳围绕自身的历史遗迹、传说故事、红军文化、手工技艺等,深度挖掘当地民间文化,出版了一部兼具有文献、资料和鉴赏性的系列丛书《魅力恩阳》。  

    晏陶认为,唯有做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才能保证其生命力,实现自身造血功能。“恩阳有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拿我们恩阳的叶脉画来说,当初根本没啥知名度,后面是通过政府搭台,让传承人和企业有了合作沟通的机会,实现了市场化,它才一步一步的走入公众的视线中去,甚至远销北京、新加坡等地。”  

    此外,晏陶还告诉记者,为打造恩阳历史文化名城新名片,今后他们还将进一步梳理恩阳地方特色文化的脉络,提炼出充满地方特色文化的IP。“不管是通过网剧的形式也好,还是其它形式,我们都愿意通过它们展现恩阳,让恩阳的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等各种文化走出去,为大家所熟知。”  

三、稳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绿”成为常态  

恩阳文化书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精髓,但在保护恩阳历史文化特色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兼顾城市发展和居民生活环境的改善也是不可忽视的重点所在。  

    建区以来,恩阳区围绕打造全国新型山地宜居新城的目标,按照“一心、三轴、一带、两片、五节点”的城乡空间布局和“一轴一环、两带多廊、六园四组团”的城市空间结构,突出产城一体,产村相融,逐步完善三级城镇规划体系。并以实施城乡环境综合整理“7+1”工程(以建“一条示范街、一个农贸市场、一个汽车站、一批生态村、一批垃圾收集设施、一座标准公共厕所、一套长效管理机制”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标准化建设,同步推进场镇管理和居民素质的提升,逐步改变集镇形象。  

    同时,恩阳区坚持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先后制定出台《恩阳区环境保护工作职责分工方案》《巴中市恩阳区水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巴中市恩阳区“十三五”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规划》《巴中市恩阳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规划》等多个环保规划方案,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谋篇布局。  

    据了解,在2018年,恩阳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率为90.96 %,城区空气环境质量位于川东北34个县(区)前三位。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建成恩阳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上八庙镇、双凤场镇等4处污水处理厂(站)并投入运行,三河场镇、渔溪镇等6处污水处理站已基本完工;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完成玉山镇春光村等9个村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大气污染防治上,恩阳区环保分局聘请专业人员在重点村镇开展秸秆禁烧专题宣讲100余场次,购买了秸秆还田粉碎机80余台,开展秸秆禁烧常态化巡查,共下达处罚决定书7份,罚款3500元。并投资260余万元,建成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在线监控平台,对全区34个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实施24小时在线监控。投入170万元,启动全区33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工作,完成明阳镇等27处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  

恩阳高观山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如今的恩阳,感受到的是一个魅力之都,看得见的是一片青山绿水、一批环境优美的美丽新村。  

    “我们一家人都很喜欢到万寿村去,那里的山好、水好,呼吸着新鲜空气,在湖中划着小船,巴适得很!”回忆着在恩阳万寿村游玩时的场景,市民刘女士的语气中充满赞叹之情。而她口中的万寿村,正是恩阳展现生态优美、美丽宜居环境的一个缩影。不管是万寿村也好,还是西南村也好,走进恩阳区那一个个四好新村,你会看到曾经的泥巴路被水泥路所替代,土地不再荒芜,村居富有特色,感受到花果飘香、生态优良。

  

    “我的家乡在恩阳/青山绿水好地方/千年古镇美名扬/红军文化写荣光/座座码头留客商/老场民居不寻常——”如同这首《家在恩阳》中歌词所吟唱的一样,建区六年来,恩阳以绿兴城、以文兴城,让恩阳在发展建设中,既注重厚植文化底蕴,更不忘生态建设。如今的恩阳,不仅在2018年被命名为全国第二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且在2019年,恩阳古镇还被命名为四川省首批“文化旅游特色小镇”。  

    可以展望的是,恩阳,这个正在打造中的生态历史文化名城,终将使这一新名片被广泛地推广、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