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治理是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党对基层治理的领导,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治理体系。南江县积极探索实践,坚持党建引领,深化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构建了基层治理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自治增活力,畅通基层治理“主动脉”。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推进基层治理,实现共建共治共享,关键是要让人民的民主权利得到充分保障。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对涉及公共利益的重大决策事项和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实际问题,创新推行村党组织提议、村“两委”会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四议”工作法,规范基层议事决策程序。由村(社区)党组织、群众自治组织牵头,开展村(居)民说事、民情恳谈、百姓议事等各类协商,广泛听民情、解民困、分民忧。健全自治组织体系。在全县414个村(社区)全覆盖建立村规民约和居民公约、业主委员会、村民说事会、禁赌禁毒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志愿服务协会、农商信息会“一约七会”,修订完善自治组织运行规则,整治大操大办、高额彩礼、厚葬薄养、低级媚俗等不良习俗。创新多元共治平台。成立社区区域党委6个,建成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建立社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实现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资源“五社联动”。推动200余家驻区单位、1.2万余名党员、54家社会组织共建共治。创新的“有事好商量”“朝阳520”等基层治理品牌被国省级主流媒体推介。
法治强保障,配好基层治理“金钥匙”。法治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解决基层治理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和政策性问题,要以法治建设为保障。纵深推进法治教育。扎实开展“八五”普法和“法律七进”活动,通过举办法治讲座、推送普法信息、发放法治图书,培育村(社区)法律明白人3000多名,增强了干部群众的法治意识。建成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1个,创建市级以上“十佳”法治示范单位12个。优化提升法律服务。建成县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和公共法律服务站(室)400余个,推进法律服务实体、网络、热线“三大平台”建设,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认真落实一村一辅警、一法律顾问、一法治副主任“三项制度”,支持32个乡镇(街道)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统筹法律服务资源力量满足群众多层次需求。健全矛盾化解机制。发展和推进“枫桥经验”南江实践,健全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排查机制,畅通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通道,推动涉众诉求、矛盾纠纷依法及时就地化解。建成乡镇、村(社区)调委会456个,创新矛盾纠纷院户亲情调、村规民约调、支部说事调、司法权威调“四调”工作法,排查化解矛盾纠纷1582件,成功率99%。
德治润人心,凝聚基层治理“向心力”。道德是基石,任何时候都不可忽视。德治扬正气、聚合力,是自治、法治的黏合剂,为基层治理提供恒久动力。搭建德治教化载体。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持续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四德”教育,评选“星级文明户”“诚信家庭”等先进典型2000多户,涌现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辜海燕、巴中市道德模范陈喜朝等先进典型。持续建好乡村“道德银行”,创新实施“道德银行”进机关、进企业、进景区、进社区、进学校“五进”行动,营造了崇德向善良好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深度挖掘南江的历史文化、米仓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全覆盖开展党史和革命传统教育,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道德约束、教化群众、凝聚人心方面的积极作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群众“价值公约数”。实施文化浸润行动。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开展书香南江·全民阅读、集州大讲堂、乡愁教育等文化惠民活动300余场次,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实施全民文化艺术普及行动,推动党报党刊、主旋律电影、戏曲和曲艺进社区、进乡村、进学校“三进”活动,建成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杨坝镇、省级首批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西厢村,有效推动先进文化融入生活、浸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