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工动态 > 基层动态

“智治”促“自治” “共想”出“共享”——通江县运用“四议四调四评”提升基层治理能力

发布日期:2020-12-10 17:58文章来源:通江县委组织部浏览击量:486

“太好了,短短3天时间,污水横流问题就解决了!”12月初,通江县壁州街道城郊社区巧用“四议”工作法,成功解决小康街“泄污排放难”问题,令居民拍手叫好。

今年6月以来,为加强基层党建、推动城乡基层治理工作,通江县全面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在全县统筹确定40个村(社区)进行示范创建,逐步实现了政府治理同村(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群众脸上的愁容少了,笑容多了。

“商议”作桨  激活自治一池水

今年初,兴隆镇翰林村村民朱仕奇被堂兄占用老宅、建了猪圈,没有宅基地建新房,就天天跑到村委会讨说法,还撂下狠话:住处的问题解决不了,就搬到村委会住。

“村民的事就要村民自己做主处理。”翰林村临时党委书记郭汝红说。他把朱仕奇反映的问题向村党组织提议办理,并召开“村务事项梳理分析会”进行商议,通过3个多小时的讨论,最终确定了朱仕奇入住公租房、其堂兄继续在原地方搞养殖的方案。

看到村“两委”积极为宅基地的事情想办法,朱仕奇和堂兄很感动、也很惭愧,心平气和地接受了议定方案,生活、生产也安心了。

“共议”出“共鸣”。自村级建制调整改革以来,翰林村积极实施“四议”工作法,共商定或解决重大事项17个。

同样受益的还有青峪镇青水坝村。该村针对农户种植枳壳规模小、较分散、缺乏市场主体引领的现状,在今年10月的村民(代表)大会上,大家一致讨论制定了本村枳壳发展经济战略规划,对全村各社下达了共计800亩的栽植任务,村民实现抱团发展枳壳产业。

“调解”作犁  耕好共治责任田

通江县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各村(社区)规模扩大。为了加强基层治理,有效预防、化解各类矛盾纠纷,该县充分发挥“村(社区)人民调解室”的功能作用,创新实施“四调”工作法。

今年6月4日傍晚,新场镇红岩村村民赵先理请邻居赵玉明帮忙插秧后,在家吃晚饭疑似引起食物中毒。双方入院治疗康复后因为医疗费用问题起了争执,互不妥协。

“通过核实事情经过,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后,我们认为赵先理应该承担赵玉明部分治疗费用。”村党支部书记何卫林说。9月18日,何卫林组织村委干部、双方当事人及双方亲属参照“村规民约”进行调解,通过反复沟通、协商,最终达成一致协议,算清了“医疗经济账”。

运用“调解”,避免矛盾升级,这在通江城乡基层治理中随处可见。在至诚镇沙坝子社区,当地干部通过“院户亲情调”,引导房屋漏水纠纷双方团结友善,换位思考,用一份600元的赔偿协议,成功化解了一场持续100多天的邻里纠纷。

“评比”作笔  画美德治同心圆

“作为村上的一份子,有没有为村里作贡献,大家心中有杆秤,可以评一评、比一比。”2016年,刚上任瓦室镇长春村党支部书记的景伟瑞这样说。

言出必行,景伟瑞上任后就结合“四评”(评党风、家风、民风、乡风),组织村民开展“五比”活动:比户容院貌看习惯、比言谈举止看修养、比致富兴业看能力、比尊老爱幼看美德、比律己守法看品性。

2019年以来,长春村常态化开展“五建、五评、五比”评选,先后有聂菊香、王连孝等25人获奖。在评比机制的刺激下,全体村民在村“两委”的带领下,一道改危房、建新房,发展千亩核桃园和千亩花椒园,携手共进步。“现在的长春村,村美民富人善,就是一个融洽的大家庭。”景伟瑞自豪地说。

截至目前,通江县通过全面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细化治理网格,推选村(居)民代表暨联户长、楼栋长6964名,坚持“四议”确定村(社区)重大事项数881个,坚持“四调”解决矛盾纠纷数2545个,坚持“四评”评选先进典型数2964个。“全民参与城乡基层治理的积极效应不断显现,共治共享的红利不断释放。”通江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