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向互派”助力巴中年轻干部成长“加速度”(二)

发布日期:2021-06-23 10:46文章来源:巴中日报浏览击量:

“马上就要开党代会了,事情比较多,还剩下几个村没走完,得尽快去。”6月16日晚,从村上匆匆回到镇上的雷智顾不上休息,又安排起了第二天的工作。雷智是市委组织部特别年轻的科长,今年乡镇换届期间,通过市委创新推行的“双向互派”,到南江县仁和镇任党委书记。
  像雷智这样经自愿报名、组织推荐、择优比选等程序,通过“双向互派”直接从市级机关到乡镇或从乡镇到市级机关任职的优秀年轻干部还有27名,这是巴中优化年轻干部成长路径、改善干部队伍结构的一次全新探索。

看“症结” 亟需打造干部队伍“蓄水池”
  据介绍,巴中市管干部中40岁以下的仅42名,其中有乡镇党政正职经历的仅五分之一左右,熟悉经济金融、城建规划、现代农业等工作的专业型干部极少,部分市级机关中层干部甚至出现“断层”。大多数年轻干部都是“三门”干部——从“家门”到“校门”再到“机关门”,缺少必要的基层历练,工作中往往眼高手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缺乏。如不及时解决,不仅影响干部成长,还会贻误事业发展。
  今年2月25日、3月30日,巴中相继召开全市党建工作会议和全市组织部长会议,对加快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提出明确要求。
  4月初,巴中市委启动了“双向互派”工作,以期通过人员互派、岗位互动、环境互换,进一步改善机关干部队伍的经历和能力结构,优化基层领导班子的年龄和学历结构,激发干部队伍整体活力。
  “我们在开展换届调研分析时发现,有的部门和乡镇干部队伍结构不容乐观。”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个别吃劲岗位因人选难找难配长期“悬空”。“这也客观反映了‘双向互派’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开“良方” 健全培养制度给出“定心丸”
  在此次“双向互派”人选上,巴中坚持宁缺毋滥。
  在100余名报名者中,从市直机关到乡镇任职、从乡镇回市直机关担任中层干部的仅各选14人,均为“85后”优秀年轻干部,其中,“90后”11人,全日制大学本科以上的26人(其中硕士研究生5人)。
  “双向互派”虽然是培养年轻干部、优化队伍结构的一剂“良方”,但一开始也遇到不少阻力。
  雷智的想法很有代表性。“开始很纠结,没有下决心。”雷智回忆,“双向互派”启动后,“基层条件苦、下去回不来”等种种“劝说”,让他摇摆不定,但最终他还是向组织提交了“请战书”。
  雷智的这颗“定心丸”,来自巴中对“双向互派”干部完备的跟踪培养制度——接收单位党委(党组)因人制定培养计划,为每名干部安排政治思想教育和专业能力提升“双导师”;市委组织部还将举办专题培训班,帮助度过适应期;建立成长档案,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提拔使用……这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打消了年轻干部们的顾虑。
  “双向互派”也得到县区和市级机关的拥护。“非常感谢市级机关为我们输送了有朝气、有活力、有闯劲的优秀年轻干部。”南江县委组织部主要负责人表示,“下一步,我们将压担子、搭台子、给位子,严管厚爱、搞好服务,让他们在南江健康成长。”
  成“大业” 年轻干部培养没有“休止符”
  巴中是革命老区、后发地区,站在“十四五”新的历史起点上,市委鲜明提出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的发展定位,描绘了未来振兴发展的宏伟蓝图。
  要完成这一重大任务,关键在于培养造就一支优秀年轻干部队伍。为此,巴中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培养选拔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推动巴中振兴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通过3年的常态培养选拔,实现40岁左右的县处级干部不少于100名、35岁左右的乡科级干部不少于1000名。
  “双向互派”只是其中举措之一。
  “三线墩苗育才计划”也是老区年轻干部成长成才的重要渠道。今年,巴中还将统筹外派20名年轻干部到北京、上海、浙江等地实践锻炼,在改革开放前线长见识;集中选派30名年轻干部到重点项目、重点企业跟班学习,在项目一线提能力;择优选派50名年轻干部到抢险救灾、信访稳定等急难险重岗位上历练,在排难攻坚火线炼韧劲。
  此外,在今年的县乡领导班子换届中,巴中鲜明重品行、重实绩、重公认导向,优先选用了一批在重大斗争实践、重点项目建设、重大工作推进中一贯表现优秀的年轻干部。新一届乡镇党政正职中,35岁以下的较上届同比增长10.8%,6名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一线实绩突出的副乡镇长被直接提拔为乡镇长,这凸显出巴中敢于打破隐性台阶、大胆使用年轻干部的坚定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