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时政要闻 > 部长动态

打造城市基层党建共同体 化解基层社会治理难题

发布日期:2021-05-18 08:30文章来源:中国城市报浏览击量:


四川省巴中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 熊文琦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加强党的建设和创新社会治理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我国社会治理领域重要创新性理论和重大制度性成果,为加强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提供了方向指引和根本遵循。近年来,四川省巴中市积极适应城市化快速发展特征,构建起区域统筹、条块协同、上下联动、共建共享的城市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推动城市发展和治理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证。

坚持减负赋权

推动街道扩权增效

巴中市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为突破口,推动力量下沉、权力下放、资源下倾,充分发挥街道党工委领导作用,构建简约高效的街道管理体制和优化协同的运行机制。

赋权强能,增强街道统筹功能。巴中市出台《关于进一步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街道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组织公共服务、实施综合管理等8项职责,取消街道招商引资、协税护税等职能和职能部门对街道的直接考核,市、县区两级不得随意将任务下派到街道;建立街道权力和责任清单,赋予街道规划建议权和对部门派驻机构的人事考核权、征得同意权等5项权力,改变街道“责任无限、权力有限”的被动局面。县区职能部门设在街道的机构原则上实行属地管理,由街道统一调度,增强街道连接辖区内各领域党组织的“轴心”功能。

下沉力量,推动治理重心下移。巴中市健全公共服务事业机构设置,将人财物原属县区部门的农技站、文化站、会计核算中心等整体划转到街道,作为街道直属事业机构;建立派驻机构属地管理机制,按照执法力量“县区属、街道用”的原则,将城管、市场监管、司法、计生等县区级职能部门力量逐步下沉到街道,由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统筹指挥协调,承担执法检查任务,实现联合执法向综合执法转变。全市17个街道全面推行“街巷长制”“楼栋长制”“楼口长制”管理模式,组建“红袖章”志愿巡逻队,常态化对街巷和居民小区进行巡查,真正做到琐事不出网格、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道。

减负增效,提高服务管理效能。巴中市打破原有扁平化管理模式,聚焦街道主责主业强化行政职能,按照“6+N”模式,统一设置党建工作、社会事务、指导社区建设等6个综合办事机构和1—4个直属事业机构,统一设置为便民服务中心,优化提升便民服务“一站式”功能,建立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和动态调整机制,全面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着力形成运行高效的街道工作体系;同时,制定街道“三定”规定和权责清单,明确属地管理责任事项,对新增事项确需街道承担的,坚持按照“人随事转、费随事转、物随事转”的原则,同步下放人财物。

坚持区域统筹

凝聚社区治理合力

巴中市坚持党建引领城市基层治理这一主线,强化系统建设和整体建设,创新推行组织联建、责任联结、资源联用,党建工作共融、协商治理共融、便民服务共融“三联三融”工作模式,有效突破社区治理中的瓶颈问题。

组织联建,推动党建工作共融。巴中市组建非建制性社区综合党委,负责区域化党建工作,统筹协调具体事务;社区党组织书记兼任党委书记,吸纳驻区单位党组织负责人担任党委委员;制发《综合党委工作规则》,明确综合党委工作原则、主要职责、议事决策、考核监督等内容;社区综合党委每季度至少召开一次联席会议,共同研究区域化党建工作中重大事项。我们针对社区党员数量多、分布广、流动性大的实际情况,按照“1个有物业管理的成熟小区+若干单体楼栋”的组建原则,调整优化党组织设置,形成以“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为基本框架的城市社区党组织设置模式,实现党的组织和工作在社区的全覆盖。目前,全市73个城市社区已建立区域化“大党委”。

责任联结,推动协商治理共融。巴中市推行“三四五”吹哨报到工作机制,“三条路径”拓宽问题来源,即主动承接上级部门交办问题、定期面向驻区单位收集问题、深入社区一线查找问题,落实专人对收集发现的问题进行梳理汇总,经联席会议审定后,确认是否纳入吹哨范围。“四类响应”压实报到工作责任,即驻区范围内的问题由社区综合党委联系解决,未驻区范围的问题由街道党工委定向吹哨解决,需联合解决的问题由县区委组织部会同各部门进行会商解决,重大疑难和遗留问题由市县区委组织部召集市区相关部门协调解决。“五项措施”构建问效闭合链条,即实施台账管理、函告督办、协调会商、量化考核、责任追究五项措施,保障社区综合党委、街道党工委交办事项顺利推进和落地落实。截至目前,全市社区共收集汇总问题69类950余项,有570个问题进入“吹哨”范围,累计解决问题360个。

资源联用,推动便民服务共融。巴中市对接居民服务需求,利用驻区单位职能优势,创新开办“社区微讲堂”,推行“菜单式”授课教学模式,采用点课预约的方式接受社区居民“勾选点单”“按需配送”,打破传统党课时间地点限制,使学习教育更加灵活自主、更接地气。我们将辖区内热心公益服务的个体经营者、机关干部、企事业单位职工、社区居民等组织起来,,组建社区“青年号”志愿服务队,下设矛盾化解、环境治理、困难关爱、政策宣讲、文明劝导、民情调查等小分队,创新“便民服务进万家”等服务品牌,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我们结合驻区单位业务特点、党员特长等,分类梳理出社区和驻区单位服务需求,按照“双向认领、双向服务、双向受益”的原则,组织社区党组织和驻区单位党组织开展双服务认领活动。去年以来,全市共协商制定“双服务”清单241张,列出年度双服务事项895项。

坚持党建引领

提升小区治理水平

巴中市把加强居民小区治理作为城市基层治理基础性工程,从理顺组织架构、建强骨干队伍、健全运行机制等入手,着力构建党建引领协商共治的小区治理新格局。

理顺组织架构。巴中市制定《党建引领小区治理工作方案》,构建“街道党工委—社区党委—小区党支部”三级组织架构,分类推进小区党组织建设。在商品住宅小区,我们推动以小区为单位建立党支部;在安置小区,打破原有属地党组织体系,以院落、楼栋为单位重构组织体系;对暂不符合条件的城郊散居院落、保障房,选派党建指导员开展党建工作。在建立自治组织方面,我们通过街道党工委指导,社区、小区党组织牵头落实,推动符合条件的商品住宅小区成立业委会,暂不具备条件组建业委会的筹建自管委,推动安置小区以院落、楼栋为单元建立议事会,鼓励老旧院落成立自管委,引导分散院落、独立楼栋成立自治小组。在完善服务体系方面,我们采取本地培育和政府引入等方式壮大物业服务企业数量,全面提升小区物业覆盖和服务质量,以居缘、趣缘、学缘等为基础成立邻里自治组织,鼓励家政、托幼、诊所等生活服务项目入驻小区,推动驻区单位各类资源向小区倾斜,直接向居民提供服务。目前,全市共成立小区党组织104个,成立业委会的小区216个,27名小区党支部书记兼任业委会主任。

建强骨干队伍。拓宽选人渠道,我们采取走访调查、实地了解、座谈交流等方式,从退伍军人、退休干部、党员骨干、优秀网格员、热心居民等群体中发掘筛选“有能力、有公心、有意愿、有影响、有时间”人选,确定登记为小区能人。开展多维培训,我们采用集中授课、交流讨论、现场观摩等形式,专题培训小区骨干,让其在实践中掌握群众工作方法,成为群众身边的贴心人。搭建展示平台,我们引导小区骨干牵头组织开展居民联谊活动,开展志愿服务、调停处理纠纷、传达居民意见等,成为居民表达意见的“传声筒”。严格选拔程序,由街道党工委牵头,社区、小区党组织全程指导业委会选举,对筹备组组建、候选人推荐、人选资格审查、会议筹划组织等环节逐一严格把关,支持动员筛选出的骨干人员参选,真正把愿意为群众服务的干部选出来、用起来。目前,全市1885名小区干部中党员就有855名,33名符合条件的社区“两委”成员通过法定程序兼任业委会成员。

健全运行机制。健全党建引领机制,巴中市把党组织领导植入小区业主大会、自管会议议事规则,确保党组织在小区治理中发挥领导作用法定化、路径化;落实居民小区治理联席会议制度,搭建小区“融心调解室”等平台,实现小区党组织、业委会和物业服务企业常态化协调议事。健全统筹推进机制,巴中市坚持区域统筹、条块联动、社会协同,定期研究协调跨部门、跨领域、跨层级的小区治理事项。健全要素保障机制,巴中市建立健全以财政投入为主、党费留存补助为辅、社会筹集为补充的居民小区党建工作经费保障;按照“一室多用、便民利民”原则,加强小区公建场地资源整合,抓好小区党群之家建设,确保小区党组织有场所办事。2019年以来,全市共下拨小区党建工作经费243.5万元,建立小区党建之家的有57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