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人才瓶颈制约 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平昌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杜轻舟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平昌县作为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后发地区,受思想认识、经济条件、政策环境等因素制约,农村基层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盘不活,人才匮乏问题比较突出,严重制约乡村振兴发展。解决好这一问题,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理念,紧紧围绕“巴山优才计划”,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强化乡村振兴的人才硬支撑。
创新机制,推动人才振兴合力强起来。创新方式“引好才”。按照“一干三副六区”城乡发展格局,围绕工业农业两个“3+1”主导产业布局,精准对接乡村振兴人才需求,深入实施“巴山优才计划”,着力引进一批行业专家人才、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创新人才、本土外出人才等到平昌建项目、抓产业、搞建设,为平昌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献智出力。完善机制“育好才”。根据全县产业布局、发展需求、人才分布现状等情况,采取课堂培训、专家讲座、现场指导、远程教育、外出观摩等方式,分层分类、有针对性地对种养大户、产业大户、专合组织带头人、科学技术人才等进行能力培训,着力提升农村人才数量和质量。健全体系“用好才”。健全人才评价机制,完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职务晋升、职称评聘、薪酬待遇等制度,对扎根基层、业绩突出的可适当放宽职称评聘条件。完善人才流动机制,打破年龄、身份、地域和行业壁垒,引导和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建立人才激励基金,健全政策、晋升、绩效、薪酬、股权等人才激励机制,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
建强队伍,推动人才振兴队伍强起来。抓好带头人队伍建设。深入实施带头人队伍整体优化提升行动,大力发现和培养一批有领导才能、有实干精神、有致富思维、有开阔眼界的村(社区)党支部书记。采取机关带基层、强村带弱村、专合带农户“三带”模式,扎实推进跨村联建党组织建设、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村集体经济“破零”行动,不断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和支部书记致富带富、示范引领作用。抓好农村新型经营主体队伍建设。注重从返乡务工青年、回引创业能人、复退转军人、大中专毕业生等培养壮大一批种养大户和家庭农场主,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选树一批农业职业经纪人,解决政策扶持、技术支持、服务保障、融资贷款等具体困难,优化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他们成为乡村振兴的排头兵和生力军。抓好农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依托县委党校、村政学院、职业学校和农民夜校、远程站点等平台,大力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农业技术人才、农村双创人才,探索推行“岗编适度分离”机制,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农业、文化等专业技术人才向农村基层流动,鼓励更多的青年人才投身乡村振兴,带领群众脱贫致富。
优化环境,推动人才振兴作用强起来。强化政治引领。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对政治素养高、能力素质强、群众口碑好的优秀人才优先发展入党,优先推荐担任“两代表一委员”,优先评选表扬和宣传推介,引导人才增强对党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感情认同,更好地在党的领导下施展才华。强化联系服务。认真落实党委联系服务专家人才制度,分层分类健全信息库,完善建言献策机制,发挥参谋智库作用。加快推进人才公寓建设,开辟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帮助解决住房、医疗、子女入学、配偶就业等实际问题,让人才安心工作、舒心生活。强化示范引领。抓住平昌被列为全国第二批双创示范基地机遇,通过举办创新创业先进事迹报告会、双创政策宣传活动周、三十二梁创业论坛,加强对优秀人才创新创业事迹宣传,持续动员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继续扶持创业典型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创业典型的引领带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