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组工动态 > 自身建设

攻坚破难勇担当凝心聚力促发展

——市第四次党代会以来组织工作综述

发布日期:2021-11-12 10:06文章来源:巴中市委组织部浏览击量:

五年风雨兼程,五年砥砺奋进。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全市组织系统乘势而上、谋势而动、顺势而为,以重整行装再出发的决心、锚定目标再超越的毅力,加快驶入高质量发展轨道,为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提供了坚强组织保证。

初心引领使命

筑牢绝对忠诚的思想根基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力量的源泉。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坚持以政治建设统领全局,突出政治建设首位度、服务发展紧密度,抓实政治教育和理论武装,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夯实思想之基、厚植前行之力。

越是担当艰巨繁重任务,越要用党的创新理论统一思想、统一意志、统一行动。坚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扎实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隆重庆祝建党100周年,扎实开展“两优一先”推荐评选。

坚持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挺在前面,扎实推进省委巡视反馈问题整改,突出抓好蒲波、刘凯、张尚华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以案促改”,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不断增强。

重大斗争一线,既是磨炼石,也是试金石。

在脱贫攻坚主战场,5年间选派2112名第一书记、组建2000多个驻村工作队、发动6.29万名干部结对帮扶,助力699个贫困村全部销号、49.9万贫困人口如期脱贫……一串串数字背后,无不凝结着党员干部夜以继日的心血汗水,无不镌刻着党和人民群众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

在抗击疫情最前沿,发动7136个党组织、6.8万余名党员、1200余名专家人才投身“抗疫”,组织党员捐款1099万余元、捐物价值350万余元,火线吸收215名入党积极分子……一面面鲜红党旗、一枚枚金色党徽,在抗击疫情前沿阵地熠熠生辉。

在防汛救灾第一线,全速全域全员发动数万名党员干部组建党员先锋队、突击队、服务队,第一时间下沉防汛堤段,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筑起保卫家园、守护生命的红色堤坝……一个个冲锋在前的党员干部,成为抗洪抢险一线最暖心的风景。

导向激励担当

锻造干事担事的骨干队伍

抓好干部队伍建设,就抓住了推动发展的“牛鼻子”。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认真落实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持续完善党管干部、选贤任能制度,着力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导向决定方向,选人用人风气正,则人心齐、事业顺。

坚持以发展论英雄、凭实绩用干部,注重从基层一线、关键岗位选用干部。在今年集中换届中,17名乡镇党政正职得到提拔,从疫情防控、脱贫攻坚等一线提拔重用干部占比达63.5%,推动200余名“二线”干部再上“一线”,形成“用好一个人、激励一大片”的良好效果。

坚持把年轻干部培养选拔作为重大战略工程,出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实施意见,细化11条具体措施,启动实施首批市级机关与乡镇年轻干部“双向互派”,全面推行“三线墩苗”“双导师帮带”机制,着力蓄足事业发展的“源头活水”。

干部能力状态“时刻在线”,振兴发展事业才能稳步向前。

坚持以县级党校分类改革为契机重塑干教体系。“大巴山干部学院”成为党员干部党性淬炼和政治历练“大熔炉”,“巴中村政学院”成为乡村振兴和基层治理教育实践基地,“巴中干部讲习堂”成为常态化的干部综合素养补给平台……越来越多的干部主动走进课堂、潜心练好内功。

严管出战斗力,厚爱出凝聚力。

在严管上,全面推行干部日常监督管理“1+N”模式,扎实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查核和干部人事档案审核“两项专项整治行动”。在厚爱上,出台关爱基层干部13条措施,推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健全容错纠错、能上能下机制,释放“为担当者担当、为干事者撑腰”的最强信号。

堡垒凝聚力量

构建严密高效的组织体系

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鲜明大抓基层导向,以组织体系建设为重点,坚持政治功能与服务功能相统一,坚持分类施策与整体推进相结合,扎实推进各领域党的建设全面进步、整体提升。

抓覆盖、补短板,是夯实基层基础的关键之举。

在农村,顺利完成全市1809个村(社区)“两委”换届,书记、主任“一肩挑”比例达94%,班子成员中大专以上学历占比提高8.5个百分点、平均年龄下降3岁,班子结构全面优化,整体活力明显增强。

在城市,深化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全面推行社区“大党委”运行机制,建立城市社区综合党委73个,推进58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亲民化改造,新建小区党组织121个。

五年来,全市基层党组织从6713个增长到7371个、党员从12.9万余名增长到13.7万余名,涌现出王良成、张彦杰、景祥俊等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先进典型。

抓重点、破难点,是提升党建质效的应有之义。

扎实推进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坚持系统谋划、顺向调整,将全市200个乡镇(街道)调减至139个、减幅30.5%,将2177个建制村调减至1316个、减幅39.5%,将14791个村民小组调减至8068个、减幅45.5%,优化城乡社区239个、占比48.8%。

扎实推进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与城乡基层治理有机融合,开展“十大行动”,创新“十项微改革”,推行“四议四调四评”工作法,健全道德银行、乡风文明“红黑榜”等自治机制,开展46个城乡结合部新型社区、1846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285个老旧小区治理攻坚。扎实推进党建引领脱贫攻坚向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深入实施千村头雁培育、集体经济破零、“村霸”“蝇贪”整治、组织建设提升“四大工程”。

人才决定未来

点燃振兴发展的强大引擎

五年来,全市组织系统以全链条政策体系破解“引才难留才更难”的现实窘境,真正让人才成为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的强大引擎。

市第四次党代会召开后,大力实施“巴山优才计划”,构建形成“1+9”全链条人才政策。今年,市委立足“十四五”发展新起点,又重磅推出“百千万引才工程”。

破解人才瓶颈,最关键的是做大人才蛋糕。五年来,全市人才数量逐年攀升,引才数量从2017年前每年100名左右增加到2020年的522名,一大批优秀人才涌入巴中、扎根巴中。

在不见硝烟的“引才大战”中,市委创新多种方式、打造多样平台引才育才,在成都启动建设首个人才科创“飞地”;与符合巴中实际的9所高校共建产学研用平台15个;设立“候鸟型”人才工作站等方式,柔性引进100余名专家学者来巴工作……

破解人才瓶颈,最根本的是让人才留得住。

留住人才的最好办法,是让他们干事有平台、成长有空间。五年来,14名优秀引进人才成长为县处级干部,149名专业人才调任到重点乡镇、产业园区担任党政正、副职,63名人才通过“特设岗位”方式解决岗位聘用难题……

留住人才,还要靠贴心周到的服务。五年来,高标准建成人才公寓600余套,已有223名人才拎包入住;为63名专家人才发放“巴山优才卡”,提供“一站式”贴心服务;为500名青年人才发放“青年人才卡”,提供购房、购车、婚庆等个性化服务……栓心留人、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正加快形成。

东方风来满眼春,潮起正是扬帆时。站在“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点,着眼全市“十四五”发展目标,在中央和省委、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全市组织系统将知重负重、苦干实干、创新创造,全力为巴中后发赶超振兴发展、加快建设“三市两地一枢纽”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